不上班也有钱心得体会

最后更新于 2021-11-26 500 次阅读


借着这次双十一的优惠,终于把这本理财记录买了回来,但由于拖延症的关系,一直拖到今天才开始看,但所幸内容篇幅不长且是兴趣所在,半天的时间也就阅读完毕了。
首先说说这本书的内容梗概,书的内容并不复杂,且并不涉及具体的投资思路,投资方向和投资心得,作者更多的是给读者分享自己从大学毕业的负债到最后实现财务自由的过程以及穿插心得体会。
接下来我会结合作者的观点和我自己的感悟经历分几个部分聊一聊。
一、记账。
为什么会将记账摆在第一个,是因为这个我们常见但并不常用的行为是无论你是否想财富自由又或者为了其他的什么,它都是第一步的开始。
人的欲望分为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欲望就是购买欲,特别是充斥着各种消费刺激信息流的现在,你甚至不需要思考,大数据就会将一件商品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好推送并展示在你面前,再众多诱惑的加持下,你颤抖的点下购买按钮,下单完毕。
从精神健康的角度来说,适当的购物是大部分人快乐的源泉,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有效的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时常会冲动地听信信息流或者身边人而买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的东西,或者将自己的大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假装很客观的在评价这个东西的功用,一部分不断的对自己说“买买买!”
最终结果是,大部分与生活无关的物件,最终都沦为吃灰的摆设。
之所以将记账这一行为放在感想的第一位,是因为曾经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一段观点,观点认为这种记录日常开销的记账没有任何意义,记录自己的房产增减值,理财产品的盈亏才有意义。我也在留言中咨询,记账的最终结果是规划好手中金钱的分配,大部分工薪族需要通过这种行为才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进而实现后续理财,刚需房产购置的行为,这样的记账行为也是没意义的吗?遗憾的是人并没有回复我的观点。
但幸运的是我身边的人肯定了我这个观点,这位成功的大佬充分并有理有据地肯定了我记账行为的合理性,他的观点是,记账这一行为,从狭义的角度上看,是在帮你更加合理的规划好自己的开销,往广义的角度上说,是教会你怎样分配自己的金钱。
更加幸运的是,我从两年前就开始记账的行为并坚持至今。
养成记账的习惯简单但并不轻松,实践这一行为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自己固定开销拉出清单,什么是固定开销呢,即每个月必定会花费的钱,比如手机费、物业费、房租、信用卡、花呗、贷款等费用,是你每个月一定会花出去的钱,且短期内这份开销不会轻易改变。
第二部是拉出自己其他开销的预算,这是一个给自己支付软件和钱包戴上手铐的行为,同时也是控制欲望控制花销的重要环节。
书中的作者并未详细阐述自己的预算额度,但可以知道的是,作者对自己的“其他开销”有着严格的规划,即可以少花但绝对不能超花,因为在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超花是对目标的不负责以机对自己的放纵,只要带着“就这一次”“不会有下次”“偶尔放纵一下”的心态,那么这个预算就失去了设定的意义。
在这两个开销的基础上,我自己增设了一个紧急预算,紧急预算的作用是在发生紧急大额支出时,这部分的预算是独立的,不会占用“其他开销”的预算额度,即不会影响生活,又能够提醒自己,这类紧急情况也改变了本金的数字。
第三部分是这个记账应该怎么记,在这点上,我和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既然要记账那必然是事无巨细全部记录进去,小到一瓶2块钱的矿泉水,大到上百的开销,都要记录进去,如果有选择性的记账,其结果就是会出现账本和本金的数量存在差异,自己又百思不得其解消失的这部分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小开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频繁出现的开销品类,它单次开销很小,但频率很高,凑在一起甚至能够超越频率很低的大开销。
在这里我的做法是,将其他开销切分为购物、吃喝、车辆三大块,这基本可以涵盖我日常几乎所有的开销类型,每个月月底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开销最多品类以及占比,并在下个月的预算中主动地去控制这部分的开销。
记账的最终目标,是削减不必要的花销,让我们每个收入再去掉一部分花销后仍有剩余,而这部分剩余,会成为我们小钱理财的开始。
二、理财
先说结论,无论多少钱都可以理,只是看你愿不愿意罢了。
无论是此书的作者还是我日常生活中,总是能听到类似的声音:我一个月才这么几千块,每个月都花的差不多,这点钱理什么理,徒增烦恼。
这里我们不妨算一笔帐,以五年年化5%来算,公式为:本金*5*12*1.025(年化5%的单倍复利)
假设我们一个月的工资是1000,我们按照30%、40%、50%、60%、70%来计算,会得出以下结果:
每个月存300,最终收益为18450
400为24600
500为30750
600为36900
700为43050
当然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存下50%的工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非常影响正常生活的状态了,所以除非是苦行僧心态或者想要磨砺自己,我的建议仍然是量力而行。
以可以接受的30%~40%比例举例,咋看之下我整五年就赚这几百块钱,何必呢?
但事实上,这个收益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长期投资上稳定在10%左右,最重要的是,这样迫使自己开始进行强制储蓄后,本金便开始进行原始的积累,随着理财周期的加长,钱是会以滚雪球的形式缓慢增加,这几百块钱不但不会被你变成一些没有用的物品,甚至还会变成可以下蛋的小母鸡,给你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如果当中你愿意进一步提升自己,随着工薪的增长,这个比例所代表的金额也会逐渐增加,那么复利收入也会成比例上升。
而我的做法则比较特殊,我52%的现金资产交给了我信赖的伙伴进行打理,他保证我每年又5%的年化,并不多,但仍旧是比许多货币基金高上一截,5%的年化无论是作为零花钱还是复投资金,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而其中的10%则作为我的紧急备用金,它们长期存放在我可以随时取用的理财里,作为紧急时刻的支出而存在,剩余的部分,约38%左右的资金,则作为日常的开销和我个人投资理财的集合体,由我亲手打理,亲手分配,亲手掌控。
三、如何理财
在当今理财的手段实在是太多太多,这里也不谈那些高深或者遥不可及的理财方式,就说说我自己。
在这个月之前,我投资部分分部在且慢、蚂蚁(阿里)、理财通上,其分别对应的是跟投、自己投、货基的投资取向,而在11月,我将且慢中的跟投全部提出,倒不是说且慢出现了什么风险,倒不如说且慢的收益其实是这几个平台中最高的,在30%左右,这个数字怎么看呢?收益很高,且咋看之下非常稳定,长期来看,能在这个平台坚持下去,收益必然会非常客观,我关注的许多大佬也在上面跟投,但是,尽管这类平台都有足够多的备案和监管声明,但是对于大佬们来说,上面投的钱,即便有风险,也最多是肉疼一下,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出现了大风险,这可是钱直接被大风刮走的大问题,所以借着资产再配置的行为,我将其中的资金全部取出,待全部到账后,通过银行APP、蚂蚁、腾讯等大平台,对资金进行进一步的分配。
第二部分的最后我分享了我的资金配比,在基金的选择上,因为最近比较懒,可能下一步我也会将分散在其他平台,除了紧急备用金的部分,其他应该会跟投某个大佬的组合进行资产配置。
毕竟要时刻关注基金的动态实在是太累了,全部交给大佬就好。
四、心态
在理财过程中,心态是一个起伏非常大,波动非常频繁的因素,它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你的心情,我对于心态的控制用几句话就能概括:如果我的基金涨了,说明我眼光不错;如果我的基金跌了,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如果我的基金在卖出后跌了,说明我眼光不错;如果我的基金在我卖出后又涨了一波,说明我的眼光是真的不错;
毕竟以一支基金来说,无论它怎么涨跌,你持有的总份数是不会变的,涨了,我们可以考虑止盈,跌了,我们就躺平并且相信它仍然有机会。

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