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驾驶时座椅调整的一些事

最后更新于 2025-03-17 235 次阅读


经过昨晚在QQ空间一阵发疯,我决定把发疯的部分去掉,在博客上正儿八经的说说座椅调整的一些事。

考虑到后面的内容有很大概率会被人喷,所以我决定先叠点甲:
1、舒服的坐姿不一定是正确的坐姿;
2、习以为常的调整习惯不一定是正确的调整习惯;
3、习以为常的握方向盘姿态不一定是正确的握姿;
4、常见的后视镜调整方式比如左边地面三分之一,右边各一半,没有错但也不全对;
5、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和舒适的驾驶习惯,不用强求,非要争的话,那都是你对。

一、原本姿态的好与坏
原先我一直采用“躺姿”+“低姿态”+“不看车前盖”的座椅(驾驶)姿态。坐过我车的人,尤其是坐在驾驶位后方的朋友们,映像应该会比较深,因为我的主驾座椅倾斜角度是比较夸张的,而作为驾驶者的我坐在上面,身体几乎是100°左右的钝角,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坐姿呢?
# 这种姿态的好处是:
因为处于仰躺的姿态,视线上能够获得更加宽广的视角,就连副驾驶前挡风玻璃处也是最基本的视线范围,左中右三面后视镜更是轻轻侧目就可一览无余,加上我本身就有颈椎和腰部相关疾病这种姿态可以让背部贴合座椅,将颈椎的负担集中在椅背上,这种姿态在驾车前半段会非常的舒适。
# 这种姿态的缺点是:
这种姿态的缺点往往在行车距离超过一半的时候开始显现,且在该次行程中几乎不可逆。由于身体本身呈100°以上的开角,人到方向盘的距离被进一步拉长,而为了够着并握住方向盘,我们手臂发力会比平常更多,因此,在累积一定驾驶时长后,无论是39点,又或者是耷拉手在方向盘的上半部,都会产生手臂疲劳,且人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如果手臂在长距离握持上出现了劳累,身体就会下意识的往前倾,最终形成了一种微小的、积压着肚子、反而给颈椎带来极大负担的微曲姿态。
这种姿态形容虽然有些抽象,但多数人应该都有遇到过,那就是:原本我们以葛优躺的姿态看着电视,但看到关键部分上半身一下支棱了起来,从头到脖子都呈现出一种前倾的姿势,而背部则变成了拱桥般的弧度,这种错误的姿态在短短的数分钟内就给我们的颈椎和腰椎带去了巨大的压力,
而这些压力又演化成了疼痛,在始作俑者的我们身上化为四处穿梭的电流,即便行程结束,也要好一会才能缓过来。
二、现在的姿态
得益于知识之间重新得到连接的关系,我调整座椅的核心理念基本大别老师的教诲和我在B站看过的某个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jq8YPEyr/?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683381f9a54dccf8c70b02c9c2ad268d),首先,座椅必须是板正的,先前的我仅仅考虑了“坐的舒服”,几乎完全忽视了座椅在一辆车中不仅仅是提供合适的坐乘体验,更重要的是提供减缓驾驶疲劳、保障驾驶安全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我好多次的微调中,以我自身为例,座椅完全贴合自身背部且头枕给脖子提供缓冲的功能能够发挥作用,座椅背部几乎垂直⊥于坐垫几乎就是基操,而又因为不适感的关系可能会微调约10°左右。
切换成这种坐姿的第一感想是“难受,不舒服,还是原来舒服,要不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这种感觉让我想到了刚开始学双拼的时候,嘛的忍了!
一切正如大别老师说的“它就是这样不舒服的,不舒服才是对的”,当来回兜了几圈,开始习惯这种姿态后,原本早该到来的疼痛却不见了踪影,来自精神的专注力也在提醒我你找对了适合驾驶姿势。
回到驾车姿态本身,调整座椅还有比较关键的一项,就是座椅的距离,即:在保持腿部相对舒适的前提下,我们座椅的距离能够让我们的右脚能够充分的、迅速的、彻底的将刹车踩到底,是的,这是一个绝对条件,和我们驾驶安全息息相关。

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另一常见的事物进行佐证,那就是人体工学椅。人体工学椅发展至今,价格已经从高高在上打入百元级,足矣飞入寻常百姓家,国内的大部分工学椅往往在腰部支撑上玩出了花,我也曾笃信这种设计可以极大的改善腰痛的症状,正所谓哪里难受医哪里。
可事实上,在我经历过的数把工学椅中,最舒服的反而是没有腰托的两款——海沃士和奔驰威霆座椅(改),因为它们都没有腰托的设计,仅仅是在原生设计上加入了贴合人背部的曲线,让人颈椎本身的生理曲线能够尽可能的贴合椅背。
而那些专门设计出来的“腰托”,反而变成了,腰椎颈椎处在坐姿本就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而腰托又提供了前顶的力,力与力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抵消,反而在让腰承受了比原本更多的压力,最终结果就是买了好椅子掩耳盗铃,产生依赖后腰部肌肉问题加重,最后的体验就是明明坐着不累,但似乎没有什么改善,甚至还有点不舒服。
补一个暴论,如果这些设计真那么有用,那么大量的车座椅为什么不把这个功能做上去呢?别忘了,车座椅可是人体工学座椅的祖师爷啊。

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
最后更新于 2025-03-17